您的位置:首页 >七团>信息公开详细
索引号: dys7t-2024-00098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4-10-24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文件解读
关键词: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一)事关社会救助,最新政策要点一图速览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一)事关社会救助,最新政策要点一图速览


83efaebb1fa34ba79053018a7de8cdd8.jpg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二)视频解读:低保”怎么申领?每月能领多少钱?一文看懂

国务院政策问答平台推出部委专业讲解视频啦!希望能为大家讲讲生活中那些经常有人问、但总也搞不懂的问题,以及最新出炉的重要政策。

本期,我们有请民政政策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低保

记得收藏、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

视频讲解(上集





视频讲解(下集




文字版如下: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我们会用三期分别为大家讲清楚,今天第一期,我们来讲讲低保。

什么是低保?

低保是指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

问:什么样的情况下能获得低保?

答:

各地政府会定期根据本辖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数据和市场物价水平,测算制定低保标准,如果辖区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并且存款、住房等财产状况符合规定,就可以提出低保申请。

举个例子:

比如当地低保标准为每月500元,李四一家3口人,只有李四每个月有1200元收入,那么李四的家庭人均收入就是400元,比低保标准低100元,只要他们家庭财产条件符合规定,比如家里没有2套以上的商品房,存款不高于一定金额等(具体条件可咨询当地县级民政部门),就可以申请并获得低保。

另外,考虑到一些有重病重残人员的家庭,负担格外重,政策规定,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纳入低保。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也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如经审核,其个人收入财产符合条件的,也可以纳入低保范围。

问:去哪里申请低保?一般需要经过什么流程呢?

答:

低保申请一般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提出。

申请的时候要如实申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和收入财产状况,包括其他家庭成员赡养抚养关系和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人还需要授权民政部门通过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申报的收入财产状况,包括存款、车辆、住房等情况的真实完整性进行查询核实,如果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低保金,不但会被追回非法获得的低保金,还可能会被处以骗取金额的1-3倍罚款,甚至承担失信和法律责任。

经核对后,收入财产等状况符合规定的,经公示无异议,就可以被确认为低保对象。这个过程一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一般不会超过45个工作日。

问:低保金一般能有多少钱?

答:

政府在发放低保金时,会每月按照核定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差额发放,一些地方还会为日常支出较大的高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增发一定比例的分类施保金。

比如李四每个月收入2000元,家里妻子重度残疾没收入,2个未成年孩子正在上学,家庭月人均收入500元,当地的低保标准是600元,则每人可获得低保金100元。李四一家4人被确认为低保对象后,全家每月会获得100×4=400元差额补助。同时,为重残妻子和2个未成年孩子分类施保增发每人每月100元,所以李四全家每月一共可以领取的低保金就是100×4+100×3=700元。

这些钱政府会通过代发银行直接发到低保对象的个人账户。由于每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城乡之间也略有差异,全国各地的低保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以上标准只是举例,具体标准可咨询当地民政部门。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三)视频讲解|哪些人算特困人员?能得到哪些救助?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要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等,上期国务院政策问答平台部委讲解视频,民政政策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低保(戳链接 http://www.ale.gov.cn/publicity/zcjd/42902 一文看懂)

本期,我们有请民政政策讲解员继续为大家讲解:特困供养

记得收藏、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


视频讲解(上集)


01:00 / 01:00

正常


视频讲解(下集)


01:29 / 01:29

正常


文字版如下:

什么是特困供养?

特困供养的全称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其前身是农村“五保”制度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

特困人员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是我国现阶段最困难、最脆弱的人群,国家对其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养尽养”。

特困人员能获得哪些供养待遇?

对特困人员的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这些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现金。

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

3.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

4.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乡镇(街道)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丧葬费用从救助供养经费中支出。

此外,

●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

●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特困人员有以上需求的,请咨询当地县级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需要注意的是,特困人员不能同时领取低保。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