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再回首】第一师医院骨科老专家王东学:我这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手术
提起骨科手术,大多数人会想到电钻、锤子,第一师医院骨科老专家王东学从1987年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显微镜下做“针线活”,练就一手“绣花针”功夫。
王东学对断指、断肢(包括完全离断和不全离断)的肢体实行再植手术,对外伤性拇指缺失,实行急诊或择期游离第Ⅱ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进行大隐静脉或头静脉移植(即静脉动脉化),修复各种严重创伤导致的四肢主要动脉血管损伤(不进行血管移植必然导致肢体坏死而截肢);进行自体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重要部位的皮肤或深层组织缺损……一个个在残疾关口徘徊的患者,在他化”腐朽”为“神奇”的手上重获新生。
把手术作为人生第一选项
1983年,王东学因表现优异,从六团医院调到第一师医院。1986年,王东学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修手、显微外科一年,学成归来后,王东学便开始勤学苦练。
针线和缝合是王东学说得最多的两个词,外科医生的基本功,是王东学反复强调并天天念叨的,手、显微外科的手术,除专科器械及手术显微镜外,没有高端的设备,更没有什么捷径,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
1998年2月8日,阿克苏市的高兴(化名)在工厂上班时不小心被压力机压到右手,被紧急送往第一师医院。经检查,高兴的右手拇指遭机器轧压严重毁损,为恢复其手功能,王东学立即组织全科医生会诊,为患者严格制定了“急诊游离第Ⅱ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方案。征得患者同意后,手术得以顺利实施,在科室医护人员及麻醉科全力配合下,手术历时7小时获得成功。术后的精心护理,正确的治疗,再造拇指完成成活。之后随访,再造拇指功能良好,该项手术获师科技进步一等奖。
“把脚趾搬到手上,医生在手术台上必须分秒必争,成功的底气则来自日复一日的苦练。”王东学说,在显微镜下将每一根血管、肌腱、神经精准对接,并确保对接后通畅融合,熟练度、缝合质量、速度都是考验外科医生手上缝合功夫的指标。
再植一根手指,须缝合4根血管、2个肌腱、2根神经,王东学要用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线一针一针缝上百针。“我们早年练习时,显微镜还是固定台式的,高度不够,我整个人得缩着。”王东学身高1.8米左右,每周在显微镜下训练至少10至15个小时。
“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面对疑问,王东学笑笑说:“为了患者,也同样为了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苦一点,但总要有人去做,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本领,一定要传承下去,把它做好做精。”
骨科手术非常耗时,十几个小时也不在少数,常年上手术台,王东学养成了好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习惯。一开始他常埋怨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们怎么一出门就动不动找厕所啊?”被大伙儿反过来说多了,王东学才醒悟,不是别人的问题,是他自己太能忍了。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手术。”王东学笑着说。做手术,是他一生的挚爱,更是一代人的担当。
让患者重拾被“截断”的希望
突如其来的事故和创伤,曾让孙明(化名)心如死灰。然而,断指移位再植成功,又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快,医生,有人手断了。”1987年7月底的一天下午,医院急诊科抬进来一个女工,她的右手鲜血直流。王东学在急诊清创手术中发现,患者的右手食指严重毁损,但近节组织尚正常,中指近节毁损严重失去原位再植条件。伤者孙明19岁,正是憧憬美好未来的年龄,意外发生后,她对生活丧失了希望。
王东学向孙明解释手术方案,表示为了保住患者的食指,决定将完全离断的中指,移位再植于食指残端,重建食指的功能。在王东明耐心地安慰和鼓励下,孙明的眼里终于有了光。经过5小时手术,王东学小心翼翼地将孙明中指末端连同血管、神经、皮肤、肌腱一起取下,移植到食指断指位置,一针一线地与残留的血管、神经吻合,再造了一根逼真的手指。
“像孙明这样的离断伤患者都是很急、很重的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的肢体状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原则上是用次重要的部位去救重要的部位,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王东学说。
当年,王东学首例断指移位再植的成功,填补了新疆断指再植的空白,并获得师科技进步二等奖。
之后,孙明经常与王东学联系,聊聊生活近况,王东学就像她的亲人,毕竟是他改变了孙明的人生。
仁医仁术传承下去
2006年,第一师医院手外微创科成立,王东学任科室主任,他不辞辛劳,成为技术交流使者,到新疆多家医院进行新技术指导和交流,他深知传播先进技术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培训、示范手术,耗时耗力,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医院和科室,您却乐此不疲,图什么呢?”王东学这样回答,“我们这代人想的不仅仅是一家医院的发展,是要有心系天下的格局和胸怀。”
1987年9月,王东学到阿瓦提医院随访患者的照片被媒体记者定格,如今,这张照片还在兵团军垦博物馆展陈。
1986年6月2日,曾经和王东学团队开展的急诊游离第Ⅱ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这项技术、现任医院骨科二病区主任沈宏达依然记得,王东学总是告诫年轻医生手术不仅要做得规范,还要做得像“艺术品”,漂漂亮亮的,因此,医生要“学无止境”,不断精益求精。
王东学总是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人,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决心,也更加懂得‘大医精诚’的含义。”
“漫漫岁月,不管技术如何更迭发展,我们用生命守望健康、用技术传承希望的初心和情怀从来没有改变。”王东学说,每一刀都要配得上生命的托付,用一双手和一颗心,让患者走得更稳、活得更好,这是医者对生命的一份承诺。
(文/杨阳 江珊 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