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再回首】第一师医院原副院长王建民:大情怀诠释“小儿科”
1969年7月,王建民从六团调到第一师医院,历任儿科副主任、主任和副院长,30多年来,王建民的生命便与儿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心就像犁尖那样扎进了这片热土,再也没离开过儿童。
王建民用挚爱、智慧、心血和情怀,诠释了“小儿科里的大医生”这一角色,回顾30多年的行医生涯,她无限感慨地说:“做儿科医生是幸福的,看到一个个孩子摆脱病痛,活蹦乱跳地,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愉悦。”
爱如甘泉,护苗成长
王建民初入医院时,儿科医疗条件简陋,设备匮乏,但患儿多,30张病床的科室收治了60多个患儿。但这些困难从未阻挡王建民前行的脚步。因为儿科是“浪尖”科室,她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一次精准诊断都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她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同事们眼中的“儿科活字典”,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和诊治,是大家对王建民最佩服的地方。
1978年,王建民收治一位14岁的女孩,全身粘液水肿,肢体不灵活,不来月经。当时医院没有什么检测设备,找不出病因,王建民详细地询问了病情过程中的各种微小的症状,查阅资料,初步判断女孩甲状腺功能低下,采用试验性治疗,女孩康复了。
30多年来,王建民治愈的孩子数以千计,过去常有人劝她别再看儿科,因为给孩子看病风险大,难度大,综合水平要高,有时还费力不讨好。但王建民却不这么看,她喜欢做儿科医生,因为她爱孩子。熟悉王建民的人都说,“王医生把爱都给了患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快忘了。”的确不假,每每提及此事时,王建民总是难掩对女儿的那份愧疚。面对两个女儿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她只能给孩子道歉,“妈妈是医生,这是医生的职责呀。”
救活一个孩子,成全一个家庭
面对焦虑的家长和“咿咿呀呀”说不清状况的小患者,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准确诊断,王建民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要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除了仔细向家长了解病情外,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每次门诊,在患儿进入王建民视线之时,她就已经开始留意,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发现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的有用信息,多年临床经验,练就了王建民一双“火眼金睛”。
一个3个月大的女婴,家长抱来就诊时,呈软瘫状态,家长说孩子感冒、咳嗽,跑了很多家医院,这家说是感冒,那家说是病毒感染,但孩子就是不见好转。转到第一师医院后,患儿母亲在王建民面前哭诉:“医生,救救我的孩子,她死了,我也不活了。”母亲对孩子的心,就是王建民的心。王建民没有一来就打针,而是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孩子的发病总在半夜和清晨,她断定这个患儿是低血糖,对症治疗后,患儿转危为安。如今,被王建民救活的那个“小不点”结婚生子,几十年来,她们全家从没忘记过王建民,逢年过节总要去看她。新疆医科大学一位教授感慨地对王建民说:“这种病例我一共见过三四次,但这么小的患者还没见过,能在你这得到确诊真是不易。”
将爱延续,爱无边界
1997年,王建民成为医院副院长,但“副院长”的名头,没有让王建民骄傲,始终不忘临床才是第一阵地。“医务人员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患者。”只要不外出,她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去科室转转看看,重点关注危重患儿。在她的带领下,儿科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开展了多项新业务、新技术。1998年,王建民参与完成的“巯甲丙脯酸治疗小儿肺炎并顽固性心衰”科研项目获农一师师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几十年来,王建民救治的是孩子,呵护的是“花朵”,对孩子的爱让王建民无法停下来,2006年退休后,她又五年如一日地坚持行走在第一师医院临床诊治和科普的道路上。
从1969年7月来到第一师医院工作,王建民一直工作、生活在医院,虽然有外地医院出高薪聘请她,她都拒绝了。她说:“能做一名第一师医院人对我来说是无尚的光荣。”待人宽厚温和、医疗技术高超,王建民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有的家庭甚至两三代人都找她看过病。
王建民却谦逊坦言:“我懂得,这些知识是患者给我的经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所有知识都愿意回报给患者。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的一件事,对家长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文/杨阳 江珊 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