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名医 | 茶春喜:扎根边疆三十九载,全力为群众健康“搭桥”
4月10日,晨光刚刚翻越窗口照亮病区的墙角,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心血管中心的走廊就里传来一阵脚步声,茶春喜教授带领一群年轻医生开始查房,这样一项日常工作,茶春喜教授坚持干了39年,从一名普通医生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从技术拓荒者到团队引路人,茶春喜教授用匠心与仁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书写了一段“护心传奇”。
与时间赛跑的“护心卫士”
2023年10月25日,是张先生相当难忘的一天,突发急性心机梗死让他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多亏了有你们这样的好医生,不然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怕是另一种场景”,了解到救治过程的家人向茶春喜教授以及心血管内科团队不停的表达着感激之情。
当天早上,张先生起床便感觉胸口憋闷、疼痛,服药休息后症状没有缓解,张先生立即拨打120求助。经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初步判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需要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得到急诊手术通知的茶春喜立即赶往介入中心。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前降支近中段完全堵塞,必须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
心脏介入手术需要在跳动的心脏上开展操作,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手术中存在很多变量,非常考验医护团队的临场应变能力。原本有条不紊的手术操作被突发的室颤打断了2次,茶春喜教授临危不乱,带领医护团队紧急除颤,及时解除了危机,直到手术完成,病人安全返回病房,一众医护人员才敢长舒一口气。像这样的介入手术,茶春喜教授每年要带领团队开展上千台次。
“作为一名医生,茶教授和我们一样都是24小时待命的,只要有急诊手术电话,即便是深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正因为具备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精神,让他为边疆群众当了近40年的护心卫士”,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崔海东说。
用服务温暖患者的“白衣天使”
“老李,你今天看着脸色好多了嘛。再用两天药,病情稳定了我们准备给你植入起搏器,让你即使90岁了比现在还精神。你自己也要有信心,好不好?”茶春喜教授的话让80多岁的李爷爷笑开了花,他握住茶春喜教授的手说:“好好好,我过90大寿你可一定要到场啊!”轻松愉悦的话语像一阵春风,吹走了病痛笼罩的阴霾。
茶春喜教授说:“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它离不开高精尖的科技、精湛的技术、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样也需要人性的光芒与对生命的敬畏。查房是医生与病人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交流,才能进行有效治疗,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三重境界,也是茶春喜教授在诊疗过程中特别注重的,跟他接触过的病人对他的服务都赞不绝口。茶春喜教授多次为医护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帮助医护人员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改善群众的就医体验,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以身作则的医学“领路人”
“他汀类药物是怎么发现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遇到合适的病例,茶春喜教授把问题抛给一同查房的年轻医生,年轻医生回答完毕,他一一补充,为大家加深印象。他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与病人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还有查阅资料后针对问题总结的一条条重点,在他看来,结合临床实际的教学更有意义,也会让年轻医生记的更牢。
病人遇到好医生是一个家庭的幸运,年轻医生遇到好老师是一个地区群众的幸运。茶春喜教授以身作则,至今仍保持着每天学习2小时的习惯。他的办公桌上堆满最新文献,书页边缘布满批注:“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更新”“血管内影像学进展”……他要求团队每周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每月组织前沿技术培训,甚至将学术会议搬进手术室——通过实时影像传输,让年轻医生观摩复杂病例的操作细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常引用孔子名言激励年轻医生。正是有他这种“钻的劲头、学的精神”的引领,近年来,医院心血管内科先后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下肢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
年轻医生肖华丽说:“茶老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他对专业的热爱、对病人的用心、对知识的渴望超越我们太多太多,我们只有不断向他看齐,才能尽快成长为一名让群众满意的医生。”
2023年4月,已经退休的茶春喜作为“银龄专家”被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返聘,医院任命他为心血管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负责临床教学、学科建设、医共体胸痛中心建设等工作。经过不断努力,2024年6月,医院胸痛中心正式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医院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领域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时光不语,纵满路荆棘吓不倒钢铁意志;大漠无言,虽漫天风沙吹不动医者仁心。茶春喜教授的干劲儿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有人问他准备干到什么时候,他说:“等到这群年轻医生能独当一面、等到各族群众更有‘医靠’的时候。”近40年的时间里,健康理念发生了变化、常见疾病类型发生了变化、手术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茶春喜教授的坚守,他用青春、用专业、用担当为边疆各族群众搭建起一座连接生命与希望的“心桥”。
(王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