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返回主站 欢迎来到 第一师阿拉尔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行时”专题

大边沟林场: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绿色发展

来源: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985/20220411/092015345878636.html 发布时间:2022-04-11 10:32:5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边沟林场: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绿色发展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素有“辽宁绿都”之称,是沈阳市名副其实的生态“后花园”。位于清原县城东南20公里的国有大边沟林场,在几代林场人的艰苦创业、科学管理、集约经营下,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林场总经营面积4931.2公顷,林业用地面积4736公顷,森林覆盖率89.6%,森林蓄积量达到83万立方米。林场犹如一颗镶嵌在辽东大地的璀璨绿色明珠。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森林资源是林场发展的根基。大边沟林场在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中,始终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首位。林场组建了26人的护林员队伍,划定管护责任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定期轮换、定期互检,及时查找问题、堵塞漏洞。为做好森林火灾应急扑救工作,林场组建了15人的森林扑火应急队,配备远程监控电子信息系统、护林员定位系统等智慧林业设施,添置了无人机、管护巡逻车、病虫害防治机械等现代林业装备;林场编制了应急预案,坚持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取得了建场以来连续54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林场也实现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林场把有限的资金和采伐限额集中用于大幼林抚育和透光抚育中。“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共投入506万元完成中幼林抚育1631.2公顷,林分质量明显提高;投资309万元完成采伐迹地更新造林363公顷,平均成活率达96%;投资42.3万元完成红松果材林培育282公顷,通过不同强度抚育和修枝,促进了红松林木结实量,提高了木材质量。通过科学经营,全场森林蓄积量从2006年的81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83万立方米,红松果材兼用林面积达405公顷。

2019年,林场编制的《“十四五”森林经营方案》在辽宁省率先通过专家组的评审,为林场科学实施经营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

大边沟林场积极探索林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取得明显成效。林场主管局积极向上申报国有林场新时代林业创建工作,落实具体工作举措,合力推进林场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工作为载体,通过有效途径,引导林场优先保护生态,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建设储备林、争取中幼林抚育补贴等措施,变“砍树”为“看树”。落实国家危旧房改造等优惠政策,加快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让旧貌换新颜。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提升了林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变“守业”为“创业”。

坚持科技兴林。借助4G网络全覆盖和北斗卫星辐射全面的优势,林场外业调查应用PDA自动成图系统,内业设计通过软件自动生成,档案管理实现了数据自动更新。林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挥资源优势,增加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按照多功能、近自然、天然林修正检查法等现代林业经营理念的可持续经营原则,提升林场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森林资源培育良种基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森林认证开发各类森林产品、打造特色红松及刺嫩芽品牌,建设高标准林业新型产业基地。林场还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自然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快自然教育设施转型升级,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建设高品质自然试验基地。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成果应用,加快林业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新机械转化和推广,建设高水平科研推广基地。

推进森林认证。林场把森林认证技术与理念融入生产管理中,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了森林经营水平,林场人员可持续经营理念增强,林场被认定为森林认证单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目前,大边沟林场已发展成为清原东部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下游平原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惠民产业

大边沟林场转变传统经营模式,促进林下产业发展,壮大林场经济实力,持续增加林场职工收入。

林场制定了《关于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办法》,坚持把自营经济发展作为构建林业特色产业体系的主体工程,并将其列为林场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为林场职工提供发展林冠下刺嫩芽产业的人工林林地,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广泛宣传,林场筹集资金81万元,按有关规定支持职工和家属发展林下自营经济,滚动使用3年。每名职工可借用1万元,每个家属可借用5000元,共借出资金81.3万元,解决了自营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113名职工建立了自营产业项目,包括种植中药材、山野菜,经营苗木,经营红松球果、大果榛子、餐饮服务业、食用菌栽培业等。定期编辑产业信息报,为职工提供自营经济项目的技术支撑和产销服务。利用采伐剩余物优价提供木耳木1万段,统一订购菌种,由职工分散经营。组织职工种植姬菇6万箱段。林场与职工签订合同,对191公顷油松林采取封育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红蘑产量。2018年,林场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将286.7公顷红松以网络投标的方式进行公开拍卖。最终成交价高达1505万元,比标注价高出505万元。此次交易改变了林场过去分流职工将红松球果发包给职工的经营模式。林场还大力扶持林冠下刺嫩芽产业发展,2017年,该产品通过非木质林产品认证,并注册了“辽东森蕴”商标。目前,全场栽培林冠下刺嫩芽600公顷,每年产鲜菜47余吨,创收167万余元。

“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林场山野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4181亩,自营经济共投入721万元,人均投入4.68万元。自营经济年产值1324万元,年利润392万元,年人均增收2.5万元。

推进和谐林区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大边沟林场领导班子多措并举推进林场文化建设。林场大力建设一支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先锋模范队伍。通过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全场职工的绿色发展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现代林业建设。改革林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增强职工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和村民结成帮扶对子,除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捐助外,还与包保对象建立紧密联系,共同研究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提出增收致富的建议。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群众法治观念,积极化解矛盾和纠纷,帮助群众解决突出问题。建设职工之家,为离退休人员和职工建立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等。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建立老年秧歌队,举行篮球、乒乓球、象棋、扑克、麻将比赛,举办诗歌、摄影、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凝聚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林场管理,建立了从场长到全体职工的岗位责任制度、议事制度和办事流程,人人都在制度的约束之中。普及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通过举办各种会议、专题培训班、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大力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所有生态建设项目、科学实验项目全部设立项目标牌,宣传建设内容,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大边沟林场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林场改革为契机,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林场生产生活环境,理顺了林场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林场生态服务功能,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发展有序、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功能多样”的现代化国有林场体系。林场因发展成效卓著,被中国林场协会授予“全国十佳林场”称号。(霍兴华 杜建平)


终审:生态环境局